Справочник Пользователя для Mitsubishi Electronics puhy-ep-yjm-a(-bs)

Скачать
Страница из 276
151
11.1. 注意
1 请用户遵照当地政府关于电气设备技术标准的法规,以及各
电力公司的配线规定与准则。
2 用于控制的线路(以下简称为传输线)应与供电线路分开(5 cm 
或更远),使其不受供电线路电磁噪声的影响(不要将传输线
与电源线插在同一导线管中)。
3 室外装置必须按规定接地。
4 室内装置与室外装置的电气部件箱的配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,
因为检修时此箱需要经常拆下。
5 切勿将主电源连接到传输线的端子板。  否则,电气零件会被
烧坏。
6 传输线必须使用双芯遮罩电缆。  如果不同系统的传输线都用
同种多芯电缆,则因传输与接收不良会造成致运转不正常。
7 只有规定的传输线才可连接到用于室外装置传输的端子板。
  连接错误会导致系统无法运转。
8 在与上一级别控制器连接时,或与不同的冷媒系统进行群组
运转时,不同冷媒系统的室外装置之间必须有传输控制线。
  将此控制线连接在端子板之间用于中央集中控制 
(无极性双线线路)。
9 群组通过操作遥控器进行设置。
11.2. 控制箱与配线连接位置
1 室外装置
1.  拉出前,取下4颗螺丝并将其略向上推将控制箱前面板拆下。
2.  将室内-室外传输线连接到室内-室外传输线的端子板(TB3)。
  如果在相同的冷媒系统中连接了多台室外装置,请在室外装
置上串联
TB3(M1、M2、 端子)。  将室外装置的室内-室
外传输线连接到一台室外装置的
TB3(M1、M2、 端子)。
11. 配线(有关详情,请参阅每个装置与控制器的安装手册。)
贯穿部分
[Fig. 10.4.4] (P.8) 
<A>
内墙(隐藏)
<B>
外墙
<C>
外墙(暴露)
<D>
地面(防水)
<E>
屋顶通风管轴
<F>
防火线与分隔墙上的贯穿部分
A
套管
B
绝热材料
C
绝热层
D
捻缝材料
E
带子
F
防水层
G
有边套管
H
绝热材料
I
灰泥或其他不可燃捻缝材料
J
不可燃绝热材料
用灰泥填充空隙时,将贯穿部分用钢板盖住,使得绝热材料不
会倒塌。这个部分要使用不可燃材料作为绝热与覆盖层。
 (不
得使用乙烯覆盖层。)
在现场补充管路的绝热材料必须符合下列规格:
• 
管路尺寸
ø6.35至25.4 mm
ø28.58至41.28 mm
厚度
最小
10 mm
最小
15 mm
耐温性
最低
100℃
*  在高温、高湿的环境中(如建筑物的顶层)安装管路时,可
能需要使用比上表中规定更厚的绝热材料。
*  必须符合客户指定的某些规格时,务必保证同时符合上表的
规格。
3 补充冷媒
  由于装置使用的冷媒是非恒沸物的,必须在液态下补充。  因
此,当从气缸给装置补充冷媒时,如果气缸无虹吸管,则如
Fig.10.3.3所示倒转气缸来补充液体冷媒。  如果如右图所示,
气缸有虹吸管,则可垂直放置气缸来补充液体冷媒。
 因此,要
特别注意气缸规格。
 如果装置可以使用气体冷媒补充,则使用
新的冷媒更换所有的冷媒,而不要使用气缸中剩余的冷媒。
[Fig. 10.3.3] (P.8)
A
虹吸管
B
R410A气缸没有虹吸管时。
10.4. 冷媒管路的绝热
务必用足够厚度的耐热聚乙烯将供液管与供气管分别覆盖以进行
绝热,使得室内装置与绝热材料之间的接头,以及绝热材料本身
之间没有间隙。
 绝热不足时,可能会造成冷凝水滴下。 必须特别
注意天花板部分的绝热。
[Fig. 10.4.1] (P.8)
A 钢丝
B 管路
C 沥青油性胶泥或沥青
D 绝热材料A
E 外覆层B
绝热材
 A
玻璃纤维
+钢丝
粘合剂
+耐热聚乙烯泡沫+胶带
外覆层
B
室内
聚氯乙烯绝缘胶带
裸露的地面
防水麻布
+Bronze沥青
室外
防水麻布
+锌板+油漆
备注:
使用聚乙烯作为覆盖材料时,就不需要沥青覆盖层。
• 
电线不必绝热。
• 
[Fig. 10.4.2] (P.8)
A
供液管
B
供气管
C
电线
D
装饰胶带
E
绝热材料
[Fig. 10.4.3] (P.8)
3.  将中央集中控制用的传输线(中央集中控制系统与不同冷媒系
统的室外装置之间)连接到中央集中控制端子板(
TB7)。 如
果多台室外装置连接到相同的冷媒系统,请在相同冷媒系统
中的室外装置上串联
TB7(M1、M2、S端子)。 (*1)
*1: 如果相同冷媒系统中室外装置上的TB7不是串联的,将用
于中央集中控制的传输线连接到
OC上的TB7(*2)。  如
OC发生故障,或者如果在电源关闭时进行了中央集中
控制,请串联
OC、OS1与OS2上的TB7(即使TB7是串联
的,如果用
CN40取代了控制板上的电源接头CN41,造成
室外装置发生故障,或者如果电源为关闭的,则将无法使
用中央集中控制)。
*2: 相同冷媒系统中的室外装置OC、OS1与OS2会被自动识
别。
 按照容量大小被降序识别为OC、OS1与OS2(如果容
量是相同的,则会按照地址号码升序排列)。
4.  将室内-室外装置传输线的遮罩接地连接到接地端子( ),
而将用于中央集中控制的传输线遮罩接地连接到中央集中控
制端子板(
TB7)上的遮罩端子(S)。另外,用CN40取代
室外装置的电源接头
CN41时,除了进行上述设置外,将遮罩
端子(
S)与接地端子( )短路。
5.  使用端子板底部的电缆带将连接的电线固定到位。  应用到端
子板上的外力可能会将其损坏并可能造成短路、接地错误或
火灾。
[Fig. 11.2.1] (P.9) 
A 电源
B 传输线
C 接地螺丝
[Fig. 11.2.2] (P.9)
A 电缆带
B 电源线缆
C 传输线
D 接线柱
[Fig. 10.3.2] (P.8)
A
系统分析仪
B 低旋钮
C Hi旋钮
D
阀门
E 供液管
F 供气管
G
维修孔
H 三通接头
I 阀门
J
阀门
K R410A气缸
L 天平
M
真空泵
N 至室内装置
O 室外装置
备注:
 
务必补充适当量的冷媒。
 另外务必使用液体冷媒补充系统。
• 
为装置上所示的冷媒使用压力表接管、补充软管和其它零件。
• 
使用比重计。
 (测量可精确到0.1kg精度的比重计。)
• 
使用有反向回流止回阀的真空泵。
• 
(推荐的真空计:
ROBINAIR 14830A 热敏真空计)
另外,操作五分钟后,请使用达到
65  Pa[abs]或以下的真空
计。
WT05962X01_CS.indd   151
2010/08/26   19:19:55